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隋唐帝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端陵

陕西省文物局,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编


  端陵是唐武宗李炎(814—846)的陵墓。李炎,穆宗第五子。端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徐木乡桃沟村,积土为冢,封土为覆斗形。
  1956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地理位置与环境
  端陵位于陕西省三原县东部徐木乡桃沟村清峪河北岸的黄土台塬地带。海拔362—700米。陵园南神门外至塬坡岸边地势较为平坦,均为耕地。
  唐端陵北约10公里处有石川河水系一级支流赵氏河由西北向东南蜿蜒流淌。
  唐端陵所处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多晚霜,夏季多干旱,秋季多雨。年降水量比较充足,光热资源丰富,年均降水量537.6毫米,年均气温13.2℃,年极端最低气温为-20.8℃,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无霜期为204天。
  唐端陵所处地方植物主要有:椿、桐、杨、槐、桃、杏、苹果、狼牙刺、铁杆蒿、茵陈、花椒等。唐端陵所处地方粮食及经济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玉米、荞麦、豆类、薯类、油菜、芝麻等,粮食作物为一年两熟。唐端陵陵区居民以传统的农业耕种为主,无其他矿产资源,交通比较便利。
  二、历史沿革
  唐端陵所在地唐时属池阳县(今三原县),隶属雍州;五代至元代,先后属大安州、耀州、感义军,皆为今三原县所辖范围之内,只是名称有所变更而已;明代时先属耀州,后属西安府直至清末;民国时期至今除1953—1956年间改属渭南分区行政专署外,一直归咸阳市三原县管辖。
  唐武宗李炎(814—846)是唐穆宗李恒第五子。840—846年在位。唐文宗死,宦官伪造诏书立李炎为帝,在位6年。李炎继位后任用李德裕为宰相,对宦官、藩镇等加以抑制,收复昭义军;845年,又下“废浮屠法,拆毁寺院44600多座,勒令26万多僧尼还俗,没收寺院僧侣的奴婢15万人转为税户,寺院大量田地归公。史称“会昌灭佛”。李炎迷信道教,好服金石,生活荒淫无度,33岁时病死。
  1997年2月23日晚9时端陵神道旁一武将俑头部被盗割,后被追回,现保存在三原县博物馆。其余石刻保存基本完整。
  1987年于陵上新植柏树两千多株。
  三、端陵基本情况
  端陵所在地海拔约为540米,端陵积土为冢,封土呈覆斗形,底边东西长58米,南北长60米,高约15米。封土已侵蚀圆形。封土居陵园中央,陵园为夯筑城垣,平面略呈方形,东西540米南北593米;四面各辟一门,门外各置石狮一对、筑阙台一对。城垣四隅建角楼。南神门外设神道,长248米。神道两侧由难向北依次排列石柱、翼马、鸵鸟、翁仲等石刻造像,神道石刻现存11件,四门石狮现存6件(北门2件无存),北神门外石刻现仅存1控马人。城垣早年已毁,四门阙台中,现尚存东,南门外阙台及乳台遗址,北、西门阙台地上部分无存。四角楼地表以上已平,东南,西南和西北南角楼基址尚可见残迹,东南角楼一带地面散布砖、瓦。陪葬墓封土无存。
  唐陵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峰时期埋葬制度的代表,是中国帝陵发展的转折和重要阶段,唐陵石刻也是中国雕塑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唐代陵寝制度对其后历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端陵是中晚唐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座积土为冢的帝陵,其布局严格,石刻保存较多,对于研究唐代陵寝制度的演变、石刻艺术及晚唐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四、考古调查
  20世纪40年代,王子云、石璋如曾分别考察过端陵。
  1958年、1973—1978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调查过端陵。
  1960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从端陵移走石蹲狮1件,现藏碑林博物馆。
  1980年12月,陕西省第二次文物普查,调查了端陵。
  1982年,刘庆柱、李毓芳等调查过端陵。
  1988年12月,陕西省第三次文物普查,调查了端陵。
  1998年,西北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日本奈良橿原考古学研究所共同调查了关中地区的唐陵。


陕西帝陵档案/陕西省文物局,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12

您是第 位访客!